“透视的景观: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 成都巡展
艺术家:程大鹏
策展人:冯博一
时间:2008年10月
地点:华侨城艺术馆
展览背景: 关于“透视的景观: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成都华侨城巡展
1、展览题目:“透视的景观: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成都巡展
2、主办:何香凝美术馆 协办:华侨城集团、华侨城地产 承办:成都天府华侨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3、开幕式:2008年9月21日 展期:2008年9月21日-12月21日
4、巡展参展艺术家:(22位,按姓氏拼音排序) 艾未未、白宜洛、曹晖、冯锋、陈长伟、程大鹏、黄致阳、Jesus Palomino(西班牙)、李晖、李继伟、梁绍基、刘建华、秦冲、秦玉芬、宋冬、Thanos Zakopoulos(希腊)、UNMASK小组、Via Lewandowski(德国)、王书刚、袁顺、徐冰、朱金石
5、策展理念:
所谓“景观”是一个具有时间属性的动态整体系统,它是由地理圈、生物圈和人类文化圈共同作用形成的。当今的景观概念已经涉及到地理、生态、园林、建筑、文化、艺术、哲学、美学等多个方面。由于“景观”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自然与人文的属性,它要求人们跨越所属领域的界限,跨越人们熟悉的思维模式,并建立与它领域融合的共同基础。具体到我策划的展览主题规定为“景观”概念在于:从世界的范围内考察,在现代化建设的数百年历史中,它给予了人类现实生活诸多的生存空间,已成为我们这个转型时代现代化理想的象征。城市化是许多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环节,在中国这种变化之剧烈实在令人难以预料。有时候,我们欣喜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间里,更显示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生存状态在物质、心理、精神层面上的变化。但又要被迫接受发展所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转型期的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是经济的腾飞;另一方面是经济腾飞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与现象,尤其是市场经济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而现在的政治框架还不能很好地调节这些社会的利益冲突。同时,高速发展的经济,冲击并颠覆着传统的理念和生活状态;几代人延续下来的古朴的生活方式所孕育的纯净平和的生活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大,甚至成为历史背景。从这个意义上思考,似乎我们都在面临着失控、危机,甚至是带有悖论式的尴尬处境。而现代化与自然景观的关系中,自然生态不断恶化、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污染迅速蔓延,生态危机将演化成为生存的困境等等。因此,或者可以说,我们处在一种新型的人文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对应关系之中,生活在一种新的挑战之中。甚至这是一种别无选择的无奈。中国当下的历史变迁、社会转型与生存机遇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依赖于这样的文化生态,构成了中国特有的现代化景致。它又提示着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高度化的混凝土结构里,无形中筑起了一道道高高的屏障,造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这恰恰是我们现代化过程所面临的历史处境问题。
现代化似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悖论。对于我们身临其境的每一个人来说,这不仅蓄蕴着一种我们过去未曾经验却代表着历史、文明进步的价值理念,同时也体现在社会各阶层公众的心理层面上充满的错愕、焦虑等等不平衡心绪。因此,所谓的“透视”,通俗地讲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许可以认为是艺术家对这种生存状态和历史处境“景观”的感知、思考,乃至揭露、批判,也是当代艺术家创作观念的前提和可利用的题材资源,它清晰、明确地敷染并呈现在他们为这次展览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中——无不明喻地揭示出我们生存景观的困境,并转化提示出一种视觉艺术方式上的某种警觉。
作为对展览主题的延伸与演绎,一些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以“非雕塑”或“超雕塑”的概念向“景观”嵌入一种“自然态”的作品样式。自然不是人为或政治因素可以划分和把持的,“自然态”是指改变以往对雕塑属性的视觉理解,利用天然的材质,传达复杂和如诗般的意念,并表述艺术家对人为的现代规划与自然形态关系的态度,从而可以感受到个人对大自然力量和形体结构的热衷与兴趣,以及探索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实验性和可能性。其内在的观念贯穿于把人、社会、世界的关切,悉数地反映和尊重仰仗在生存“景观”的处理的一种关系上。具体则体现了艺术家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及态度。他们通过从自然中汲取和反刍自然的艺术创作,将人为的痕迹隐遁于作品中,置观者予自然与人为的交界上,用艺术的方式唤醒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重整濒临灭绝的生态环境,开创一个能够让现代人反思过去,思考未来的新契机。
现代化进程对我们与其说是一个景观,不如说也是一种隐喻的显现。艺术家是这一景观的另类,他们的敏感、锐利和他们积淀的独特而奇异的经验,他们的反思、批判精神,游戏化的幽默方式等等是值得关注的。它是通过敏感到当代性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艺术家以艺术的转化方式来完成的,他们不仅是对文化景观的观察者,更成为帮助扩展其可能性的参与者。这次展览所展现的不是一般的日常生活场景,而是艺术家通过对当下“景观”的体验与观察而导致了在艺术观念以及方法论上的改变,他们在幻景中展现丰富的视觉创造力和场景的想象力,并使观众获得新的视觉经验和感受,这既是拓展当代雕塑艺术表现空间的一种新尝试,又为我们面临且又亟待解决的处境,呈现出视觉艺术的感知与透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