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汉画所临时仓库
北大汉画研究所
项目名称:北大汉画所临时仓库
TEMPORARY REPOSITORY FOR HAN ART INSTITUTE OF PEKING UNIVERSITY
项目位置:北京大学燕南园东南角
功能性质:临时建筑
项目功能:汉画研究所工作室,画像石仓库,一个半开敞车库
项目面积:150平方米
项目投资:25万元
建设时间:90天
结构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 坡屋顶形式,总高4.5米
委托方:北京汉画研究院 朱青生
设计:程大鹏
项目管理:吴宁 闵坤
项目策划:谢小凡
施工:温泉
北大汉画研究所
项目名称:北大汉画所临时仓库
TEMPORARY REPOSITORY FOR HAN ART INSTITUTE OF PEKING UNIVERSITY
项目位置:北京大学燕南园东南角
功能性质:临时建筑
项目功能:汉画研究所工作室,画像石仓库,一个半开敞车库
项目面积:150平方米
项目投资:25万元
建设时间:90天
结构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 坡屋顶形式,总高4.5米
委托方:北京汉画研究院 朱青生
设计:程大鹏
项目管理:吴宁 闵坤
项目策划:谢小凡
施工:温泉
在北京大学里,有一个美丽的燕南园,其东南角,64号是一排平房,曾住过史学家翦伯赞,目前用作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中国汉画学会的学刊《中国汉画研究》编辑部也坐落于此。这个角落,历年来搭建了不少临时建筑,至今还在用为居委会活动室,流动人口管理中心,还有几家老住户。在燕南园整体改造启动之前,汉画研究所的画像石急需仓库保管,征得学校规划部许可,于是我们就在半壁零落的废墟上搭建了一个临时仓库。
什么是临时?在一个将要改造的地区,什么是与其他的简易建筑和临时建筑之间的动态性协调关系?成为我们做这个临时仓库时的建筑学术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最后引发临时建筑的四个性质:
临时。
它可能使用半年、一年或者长一点,将会被彻底拆除,留下的只会是文本草图、照片和记忆,如惊鸿一瞥。你看它起高楼,看它楼拆了。
临时不是凑合。大学里经常看到房子惨淡人生,助教开始在筒子楼里有一间房,升到讲师,分到一套房,成了副教授、教授,终于换到一套大一些又一套更大一些的房子,终于有了体面的房子。可是,在等待体面房子的之前,一直是临时的住处,马虎对付,胡乱摆设,等待搬迁。在临时中,半辈子就过去了。
回头一看,人自己其实也就是一个“临时”。既如此,每一天也未必不是一个终点,临时仓库,只要完成使用,功成学术,“临时”即是永恒。汉画研究所自从进入64号,一晃接近十年,周围的临时房早从文革用到如今。因此搭建临时仓库,如果用一年,一年又是多么漫长,竟然有365次日出!将会有多少学生曾经在此受教,有多少专家居中完成论文,而《汉画总录》至少有十卷可以在里面编成。这个临时,对于我这样一个汉画学者来说,也许就会在这临时仓库中完成了学术人生,仓库还未拆掉时,我已经退休,哪里还有临时可言?因此,建造临时就是人生经验的重要段落,房子象征瞬间即是永恒,临时仓库变成起初已经完成而且完成到可以拆毁的实在。
协调。
它必须与现有的燕南园的老房子,周围的杂乱的简易房形成双向过渡性协调。审美势利,只和富裕的豪华的东西协调,平等待物,则顾及平民的简易和平常。建筑可以作为贫富差异的罪证,却又是追求平等的机会。
协调不是迎合。世界艺术史有三大协调建筑群令人不会忘记:雅典卫城,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北京天安门广场。浅人品味低俗,总是想把协调看成是与已有的环境的简单配合,其实,协调更难的是与其中正在生活的人的状态之间创造的一种真实的关系。三大建筑群何不如此?燕南园64号平房是美国人1926年建成的职员的宿舍,今天已经成为一件文物。但是在它的前后左右十几间各种各样的简易平房,已经用了四五十年,现今还在用,在拆迁改造之前是不是也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现实和存在呢?这个现象就像我们中国的和谐社会,绝非单一方面要为那些先行发达的社会精英供奉文化和生活的享受,更多的是在关注在立交桥洞下面带着孩子留宿的民工夫妇,如何顺利踏上归程,除夕到家。两面都看到,才能找到协调,就像我们造个临时仓库协调是什么?是那斑驳燕南遗物,是那简陋平房,还有那燕南园的正中耸立的公共厕所,那是左近唯一承接着无数燕南园和周围的游客回应“自然召唤”可以拉撒的地方,这些皆应被这个临时仓库协调!燕南园彻底改造之时,也是所有这些临时和简陋撤出之际,当不再需要顾忌另一种协调,临时仓库协调的任务也就完成,拆除它,夷为平地。如今在其中,半段顾旧,半段待拆,把旧物和过程联系起来,难道不是一个建筑的理念,正印证另一种现代人的断裂的存在?
既不迎合建筑史,也不迎合临时的用户与住家,而是在一个偶然遭遇的空间做出独一无二的选择,并且经过设计把这个选择变成了一次建筑的责任,协调因而流动。
美感。
美感必须也具有一种流动。不因其短暂,就可以忽视,恰恰在流动混乱和贫瘠中间,依然可以散发出情性的光辉,哪怕稍逊即逝。何况人生能有多长,青春几何?
仓库的美感不是靓丽,而是当人面对时,由于材料和结构引出的心中感受。汉画临时仓库既符合研究所这样的学术单位的文雅,又不限于泥古造作的俗套,同时还要顾及到它的保护和安全的功能,以及运输路线的畅通。最重要的是它既要让人看见,又要让人不见。有它,更显出64号老房璀璨俏丽。平遮与切断,衬托前院屋檐灵动起翘,老树盘桓嵯峨,孤松被月光抚摸,风中,更加萧瑟。临时仓库因而是个整体,它的精妙只在台阶的设置及贯穿;有映照,是在朝东的部分,透明的山墙承接桧柏筛洒下的朝阳,玻璃的反光照出的是对门的檐柱,库门的门廊却透出半段天空,唯一的一个南窗开向杂院中最隐蔽的角落,对着前院古屋的后墙,被核桃树树干身腰斑驳的沧桑充满。此处核桃从来无人收,年年熟透,年年自堕,从今就会砸在仓库的顶棚和天窗,一粒粒,一声声,空阶跌落,敲击着周围夜读的灯光,直到天明。
便宜。
大学里的一个保存学术资源的仓库,应该节用而巧思,用最节俭最朴实的材料,体现精心、周到、缜密和严格。
便宜不是下贱。在大学中的人,总是没有太多的时间营利,没有太多的精力社交,因此,清贫是他们的通况,简易是生活的常态。大学里的建筑,如果不是用为仪礼殿堂,像这种研究所的仓库也只会以最便宜的方式建成。建筑师采用了最简洁的结构,512地震之后,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参与“震后造家”行动,组织和联络着全国多位优秀的建筑师,为贫困而紧急的灾民建筑简易的房屋,造价压低到不能再低。最后的建筑师奉献的智慧,不一定能在地方不停变动的政策中竖起房屋,但却在北京大学留下最后的遗响。临时仓库这个建筑坚固安全,出人意表,但是它的造价低廉至极,它是按照灾区标准建造的。台阶就是清水水泥,但是做出结构的转折,并且在墙体和水泥的夹墙中留出一条挺括的细缝,疏导着墙上的露水,带起托地的风声。石板表面都不及磨平,当它转向切口的时,面上自然的高低,在精心的挑剔中圆转,石面转向切口成为有机的生命体,与人相接。
正是一群愿意实验 “临时建筑”的人聚合在一起,建了一个“唐荒”的仓库。仓库由程大鹏设计。此外谢小凡策划、曹亮实施、温泉建造、吴宁保障、闵坤督造和我提供专业使用要求。
记住,在北京大学里,有一个美丽的燕南园,其东南角,曾经有个汉画研究所临时仓库。它很快会拆除,但是它所引发的问题,我相信,却会长流。